毒蠅鵝膏菌
發(fā)布日期:2007-09-06
核心提示:編號 PRB.0284 圖 例 中文學(xué)名 毒蠅鵝膏菌 拉丁學(xué)名 Amanita muscaria (L. : Fr.) Pers. ex Hook. 中文別名 蛤蟆菌、捕蠅菌、毒蠅菌、毒蠅傘 同物異名 圖 284 毒蠅鵝膏菌 : 1. 子實體, 2. 孢子 分類地位 傘菌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 形態(tài)特征 子實體較大。菌蓋直徑6-2
編號 |
PRB.0284 |
圖
例
|
|
中文學(xué)名 |
毒蠅鵝膏菌 |
拉丁學(xué)名 |
Amanita muscaria (L. : Fr.) Pers. ex Hook. |
中文別名 |
蛤蟆菌、捕蠅菌、毒蠅菌、毒蠅傘 |
同物異名 |
|
圖 284 毒蠅鵝膏菌 : 1. 子實體, 2. 孢子 |
分類地位 |
傘菌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 |
形態(tài)特征 |
子實體較大。菌蓋直徑6-20cm。邊緣有明顯的短條棱,鮮紅色或橘紅色,有白色或稍帶黃色的顆粒狀鱗片。菌褶純白色,密,離生,不等長。菌肉白色,靠近蓋表皮處紅色。菌柄純白,長12-25cm,粗1-2.5cm,表面常有細小鱗片,基部膨大呈球形,并有數(shù)圈白色絮狀顆粒組成的菌托。菌環(huán)白色膜質(zhì)。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寬卵圓形,光滑,內(nèi)含油滴,8.6-10.4(12.7)μm×6-8.8(10.7)μm,非糊性反應(yīng)。 |
生態(tài)習(xí)性 |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長。 |
分布地區(qū) |
黑龍江、吉林、四川、西藏、云南等。 |
經(jīng)
濟
用
途
|
此種因毒蠅而得名。其毒素有毒蠅堿(muscarine),異鵝膏胺(muscimol),異鵝膏氨酸 (mucazone)以及豹斑毒傘素(pantherin)等。誤食后約6小時以內(nèi)發(fā)病,劇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及精神錯亂,出汗、發(fā)冷、肌肉抽搐、脈減慢、呼吸困難或牙關(guān)緊閉,頭暈眼花,神志不清等癥狀。使用阿托品療效良好。此菌還產(chǎn)生甜菜堿(betaine),膽堿(choline)和腐胺(putrescine)等生物堿。子實體的乙醇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另外所含毒蠅堿等毒素對蒼蠅等昆蟲毒殺力很強,可用于農(nóng)林業(yè)生物防治。此菌屬外生菌根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