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是惡性度較高的腫瘤,常發(fā)生于青少年,男性較女性多見,約有5%發(fā)生于頜骨,下頜骨較上頜骨為多見,損傷及放射線可能為誘發(fā)因素,骨肉瘤是由腫瘤性造骨細胞、腫瘤性骨樣組織及腫瘤骨組成,分化較成熟、腫瘤骨較多的稱為成骨性骨肉瘤,其惡性程度較低;分化較原始或呈胚胎型,腫瘤骨少的稱為溶骨性骨肉瘤,其惡性程度較高。
臨床表現
1.早期出現間歇性麻木和疼痛,很快轉變?yōu)槌掷m(xù)性劇痛伴反射性疼痛。 2.生長迅速,牙槽突及頜骨膨大破壞,牙松動移位。 3.腫瘤突破骨皮質及骨膜后,面部可出現畸形,表面皮膚靜脈怒張,呈暗紅色。 4.X線檢查成骨性骨肉瘤骨密度增高,有日光放射狀或蔥皮樣改變,溶骨性骨肉瘤則表現為蟲蝕樣溶骨改變。
診斷依據
1.頜骨部位膨脹腫大,早期出現疼痛。 2.生長迅速,牙槽突及頜骨破壞,出現牙松動、移位。 3.侵入軟組織時,面部出現畸形及表面皮膚靜脈怒張。 4.X線檢查成骨性骨肉瘤骨密度增高,有日光放射狀或蔥皮樣改變,溶骨性骨肉瘤則表現為早蝕樣溶骨改變。 5.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
治療原則
手術治療為主,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等可作為輔助治療,切勿以后二者作為主要治療措施。
用藥原則
一般性手術的預防性抗感染選用磺胺類藥物(如復方新諾明)或主要作用于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如紅酶素、青酶素等)主范圍較大、同時植骨或同時作較復雜修復者則一般采用聯合用藥,較常用為:作用于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如青酶素)+作用于革蘭氏陰性菌的藥物(如慶大酶素)+作用于厭氧菌的藥物(如滅滴靈);手術前后感染嚴重或術創(chuàng)大,修復方式復雜者可根據臨床和藥敏試驗選擇有效的抗生素。
輔助檢查
1.對于臨床表現較典型,腫瘤較局限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于臨床表現不典型,臨別診斷較困難,腫物較大與周圍重要結構關系密切或疑有轉移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B”和“C”。
療效評價
1.治愈:治療后,原發(fā)瘤及轉移源已徹底切除或消失,創(chuàng)面已基本修復。 2.好轉:治療后,腫瘤縮小,癥狀減輕。 3.未愈:治療后,腫瘤無縮小,癥狀無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