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么中秋節(jié)要吃月餅
月餅象征團圓,是中秋的必備食品。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說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lián)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于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制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推翻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特別在東北地區(qū),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
不論月餅源于何代,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皆成天下人們的心愿。
有人以為吃月餅和送月餅,自古以來就與中秋節(jié)有關。其實,情況并非如此。初唐時,原來農歷八月只有初一是節(jié)日,而無十五這個節(jié)日。相傳,后來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宮,這樣民間才把八月十五這一天作為中秋節(jié)。到了中唐,人們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樓觀月,而當時還沒有月餅出現(xiàn)。說到月餅的出現(xiàn)最早是在南宋的時候。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jié)毫不相干,那時的月餅與現(xiàn)代月餅亦大不相同,只是作為蒸食品在飲食市場出現(xiàn)而已。
月餅真正與中秋節(jié)有聯(lián)系是在明代。當時,北京城市里出現(xiàn)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jié)這一天自己制作月餅,用于自食和贈于良朋親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guī)范,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
比如,山西省介休縣一帶在中秋節(jié)這天,當?shù)乩习傩找延泻霞覈质硤F圓月餅的習俗。其制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少年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關于月餅的制作技術,在明代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在當時一些月餅的餅面上,已出現(xiàn)“月中蟾兔”之類的裝飾圖案。其設計之精良,構圖之美妙,花紋之靈細,使人獲得藝術享受,既充分體現(xiàn)了月餅制作者的匠心獨運,也反映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農歷八月十五,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jié),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時流傳下來的“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活動,頗為有趣。中秋會餅每會63塊,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點數(shù)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jié)前后都會大量生產這種會餅上市供應。
眾人團聚玩會餅博狀元,這是廈門人過中秋的獨特風俗。據說在300多年前鄭成功據廈抗清,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激勵鼓舞士氣,利于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于是與當年駐扎在今洪本部33~44號的后部衙堂屬員,經過一番推敲,巧妙設計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
戲餅以“會”計算,一般一“會”以四五人為宜!皶憋災7驴婆e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這是象征古代四級科舉考試。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xiāng)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點狀元,既看才,又看貌,還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狀元為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將他降為第三名,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這說明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輩,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實學,所以廈門會餅中的“三紅”質量特別好,寓意在此。
一套會餅共63塊,是根據“三多九如”而來的,三和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shù)。
源于廈門的“博餅”,隨鄭成功收復臺灣,300年多來臺灣也很盛行。
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江南又稱八月節(jié),八月節(jié)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
作為歲時節(jié)令,中秋節(jié)形成較晚,但玩月這舉卻由來已久,東晉時,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以至演化為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樂以歡度的中秋節(jié)佳節(jié)。
牛渚(今采石磯),漢時即屬丹陽郡秣陵(今南京)。《續(xù)漢書·郡國志》說,秣陵縣“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東晉于南京(當時叫建業(yè))建都,鎮(zhèn)守牛渚的謝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聽到有在運租船上諷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贊賞,于是邀請過船,此人即是袁宏。他們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達天明。當時謝尚身為鎮(zhèn)西將軍,而袁宏只是個靠運租為業(yè)的窮書生,由于對才能的尊重,他們這間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宏因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名聲大振。謝尚玩月聞袁宏詠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趨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唐朝大詩人李白游抵金陵聞知此事,即賦詩曰:“昔聞牛渚泳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孫楚酒樓“玩月達曙”。唐歐陽詹作《玩月詩序》也說:“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游月宮,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玩月佳話。
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中秋時節(jié),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jié)令,這就是中秋節(jié)的由來。
宋時人們在中秋之夜吃瓜果、圓餅,這圓餅即月餅之始。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的詩句。南宋年間中秋之夜,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競放水燈,燭搖月白,尤呈奇觀(后來,南京將放水燈移到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放水燈”)。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做皇帝。八月初二,徐達攻下元大都,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這一夜南京,人們繪月宮圖,陳列鮮果、月餅,燃點斗香,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故事,競放水燈等等,熱鬧非常。此后,無論南方、北方中秋之夜都十分熱鬧。北方人在這一天要吃月餅、水果,購兔兒爺給孩子玩。“兔兒爺”,有紙繪、布扎、泥塑之分,人身兔首,衣冠彩色,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舉旗,十分別致。
南方人中秋愛吃月餅、鮮藕、熟菱、柿子、石榴、糖竽頭等。南京人是夜月下聚飲,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肮饾{”,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取?BR>
據《正德江寧縣志》記載,中秋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
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民國以后,南京是國民黨中央政府所在地,社會畸形發(fā)展,夫子廟前燈紅酒綠,八月十五達官富賈泛舟秦淮玩月,而千成成戶苦不堪言。當時曾流行一首歌謠:“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樓上吹簫管,有人樓下皺眉頭!奔由线@時舊跡多湮,河水污染,游人涉及不多了。
- 下一篇:中秋節(jié)習俗大全
- 上一篇:今年中秋月餅流行“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