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在臨床上大致分為4種類型。
1、過食性蹄葉炎
過多的給予精料和育肥用配合飼料,飼料突變或偷吃精料等引起瘤胃酸中毒的時候,瘤胃內的異常發(fā)酵引起大量的乳酸和組織胺形成。這些乳酸和組織胺作用于分布在蹄組織上的毛細血管,引起瘀血和炎癥,刺激局部的神經而產生劇烈的疼痛。
2、產褥性蹄葉炎
多發(fā)生于分娩后1周以內,由于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引起蛋白質異常分解,產生的以組織胺為主的炎癥產物被吸收,引起上述同樣的病變。
3、負重性蹄葉炎
由于長途運輸,在堅硬的路面和石頭鋪的凹凸不平的路上行走及堅硬的牛床上長時間的起臥等,蹄底受到劇烈的機械性的損傷而引起。
4、過敏性蹄葉炎
由于預防注射,患全身性的光線過敏癥、化膿性疾患及多發(fā)性關節(jié)炎等繼發(fā)而引起。
癥狀
本病多取急性經過,病初患牛出現體溫上升、心音亢進、脈搏和呼吸數增加、食欲不佳和乳量下降等癥狀。急性型嚴重時病牛起立和運動都困難,大多呈橫臥姿勢。輕癥病例不愛運動,表現特有的步態(tài)和彎背姿勢,蹄有熱感,叩診及鉗壓疼痛,特別是蹄前部明顯。慢性型大多是急性型繼發(fā)而來的,蹄的疼痛與急性型相比明顯減輕,但仍可見步態(tài)依然呈獨特的強拘步態(tài)、關節(jié)腫大、拱背等癥狀。另外,蹄的形態(tài)明顯改變,呈典型的“拖鞋蹄”,即背側緣與地面形成小的角度,蹄扁闊而變長。并發(fā)感染時,蹄底角質和真皮組織壞死,蹄輪異常,蹄尖狹窄而蹄踵增寬,蹄尖壁的角質增厚,成為蕪蹄。
小齡育肥牛大多在6~9月齡時,由于為了育肥多給精料體重急劇增加,過度負重而患蹄葉炎。
防治措施
首先應加強飼養(yǎng)管理,避免突然多給精飼料,飼料的變換要在10~14天內逐漸進行;育肥的飼料中的全纖維量至少也要14%以上,乳牛至少18%以上,防止瘤胃酸中毒。
對急性蹄葉炎治療:
1、發(fā)病初期瀉血3 000~5 000ml;
2、大量給予抗組織胺藥,如灌服苯海拉明0.5~1.0g,每天1—2次;
3、大量靜脈注射碳酸氫納、葡萄糖、復方氯化鈉溶液;
4、肌肉注射維生素B1;
5、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可的松注射。
6、移植健康牛的瘤胃液6~8L。
對慢性蹄葉炎除上述療法外,應重視蹄的溫浴,注意修蹄、削蹄,預防形成蕪蹄。出現蹄踵狹窄或蹄冠狹窄時,可銼薄狹窄的蹄壁角質,緩解壓迫,并配合裝蹄療法,對蕪蹄可作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