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消毒與滅菌的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掌握有關(guān)規(guī)律,采取措施避免干擾因素的作用,才能有助于保證消毒滅菌的效果。其主要影響因素你知道是啥嘛?
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對消毒劑的敏感性不同,如苯扎溴銨、氯己定對革蘭陽性菌的殺滅作用要大于陰性細菌,對芽胞只有抑制作用。70%的乙醇可殺死細菌繁殖體,但不能殺滅細菌芽胞。老齡菌比幼齡菌抵抗力強。因此必須根據(jù)消毒對象選擇合適的消毒劑。
熱力消毒完全依靠高溫的作用殺滅微生物,溫度對其影響不言而喻。其他消毒方法也受溫度的影響,無論物理或化學消毒方法,一般溫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如含氯消毒劑溫度每提高10℃,殺芽胞時間可減半。5%的甲醛溶液,20℃殺滅炭疽桿菌芽胞需要32h,但37℃僅需要1.5h。
不同的消毒劑受溫度影響的程度也不同,如過氧乙酸受溫度變化的影響較小,3%的過氧乙酸在-30℃的條件下作用1h仍可達到滅菌,乙醇稀釋過氧乙酸可防凍,適于0℃以下消毒。但也有少數(shù)例外,如臭氧水消毒,低溫有利于臭氧溶于水,從而增強其殺菌效果。過氧化物穩(wěn)定性差,碘在40℃時可升華,故采用過氧化物消毒劑和碘消毒劑消毒時不宜加熱。
空氣的相對濕度(RH%)對氣體消毒劑影響顯著。使用環(huán)氧乙烷或甲醛消毒都有一個最適RH%,過高過低都會影響殺滅效果。環(huán)氧乙烷消毒一般以RH 80%為宜,甲醛氣體消毒以RH 80%~90%為宜。臭氧氣體消毒物品表面,相對濕度≥70%,才能達到消毒效果。
酸堿度的變化可嚴重影響某些消毒劑的殺菌作用。一方面酸堿度影響消毒劑有效成分的釋放,另一方面酸堿度的變化也影響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如戊二醛在堿性條件下可使殺菌能力提高,但易聚合失效,酸性溶液較穩(wěn)定,但殺菌力下降。而含氯消毒劑類在堿性條件下穩(wěn)定,殺菌最適pH為6~8,pH<4時易分解。氯己定溶液pH在5.5~8.0時具殺菌活性,偏堿更好,但不宜超過pH8.0。季銨鹽類最適殺菌pH為9~10,不宜低于7。而酸堿度對甲醛殺菌作用影響不大。
某些消毒劑能與一些特定的化合物反應(yīng),消耗消毒劑從而使其消毒效果下降;另一些化學物則可能對微生物起到保護作用,從而導(dǎo)致消毒效果下降。這些能使消毒效果下降的物質(zhì)稱為化學拮抗物質(zhì)。例如,蛋白質(zhì)、油脂類有機物包圍在微生物外面可阻礙消毒因子的穿透,并消耗一部分消毒劑,可使殺菌效果下降。因此,應(yīng)將污染物品清洗后進行消毒,或提高濃度,或延長作用時間。受有機物影響較大的消毒劑有含氯消毒劑類、季銨鹽類、氯己定、醇類等。
此外,錳、亞硝酸鹽、鐵、硫化物可減弱含氯消毒劑的殺菌作用;棉紗布或合成纖維可吸附季銨鹽類減弱殺菌作用;陰離子表面活性劑,以及鈣、鎂、鐵、鋁等離子亦可減弱季銨鹽類的活性;含氯消毒劑、含碘消毒劑、過氧化物類消毒劑易被還原劑中和。在實際應(yīng)用中,需注意避免拮抗物質(zhì)對消毒劑的作用,才能更好保證消毒與滅菌的效果。
消毒因子必須穿透物品,接觸到微生物才能發(fā)揮殺滅作用。不同因子的穿透能力不同。穿透能力強的物理因子有電離輻射、微波和濕熱;紫外線穿透能力弱;濕熱穿透能力比干熱強,但飽和蒸汽不能穿透油性液體和固體,油性液體和固體只能干熱法滅菌。穿透能力強的化學因子有環(huán)氧乙烷和戊二醛,甲醛氣體穿透能力差。消毒時除要保證有足夠的穿透時間外,還需為消毒作用的穿透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熱力消毒時,物品不宜包扎太大、太緊;甲醛熏蒸時,消毒對象要充分暴露,不能堆放;消毒糞便、痰液時,應(yīng)將消毒劑與之攪拌均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