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莧菜屬于馬齒科一年生肉質(zhì)草本植物,在上海被稱為"保健菜",常生于園地或荒地。馬齒莧原產(chǎn)于印度,幾個世紀以來傳播到世界各地,在歐洲、南美洲、中東地帶都有其野生型。在英國、法國、荷蘭、美國早已有了栽培種,在我國以野生為主。
馬莧菜適應性極強,耐熱、耐旱,對光照的要求不嚴格。強光、弱光下均可正常生長,在溫暖、濕潤、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生長良好,并在任何土壤中都能生長,能儲存水分,即耐旱又耐澇,和其他雜草一樣生命力極強,只要稍加管理就可很好的生長。
1.食用。馬莧菜性寒、味酸,其莖葉柔嫩多汁,作為蔬菜食用,具有豐富營養(yǎng)價值,為人體所需多種營養(yǎng)來源,據(jù)測定每100g鮮草中含:維生素C 23mg,0.03mg的VB1、0.11mg的VB2、胡羅卜素2.33mg、煙酸0.7mg、蛋白質(zhì)2.3g、脂肪0.8g、碳水化合物3g、粗纖維0.7g;無機鹽的含量也較高,鈣85mg、磷56mg、鐵1.5mg;鉀鹽以氧化鉀計,鮮草約含1%,干草約含10%。另外,馬齒莧中還含有蘋果酸、多種氨基酸及微量游離的草酸。
馬莧菜的食用在我國自古有之,但民間傳統(tǒng)的食用方法比較簡單,將采集的嫩莖葉,用開水燙軟,然后煮湯、炒食或涼拌。也可以用開水燙后,晾至半干,而后與其他原料一起做餡。部分地區(qū)正在試驗將其進行深加工,如將馬莧菜根摘葉后切成6~8cm的段,制成罐頭,可長期保存。還可將其冷凍貯藏,化凍后同鮮菜一樣食用。馬莧菜的嫩莖還可以腌制成很好的調(diào)味品。
2.保健。很多科學家發(fā)現(xiàn),馬莧菜中含有高濃度的去甲腎上腺素,每克鮮重的含量達25mg,還含有二羥基苯乙胺和二羥基苯丙胺酸,兩者分別為去甲腎上腺素的前體和中間成分。去甲腎上腺素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調(diào)節(jié)人體內(nèi)糖代謝的過程,從而具有降低血糖濃度、保持血糖穩(wěn)定的作用,所以常吃馬齒莧對糖尿病有食療作用。
馬莧菜全草含豐富的維生素A,能促進上皮細胞的生理功能趨于正常,促進潰瘍病的愈合。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癢利濕、消炎止痛等功能。
馬莧菜全草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民間常用單味水煎服或取鮮草洗凈搗爛,取汁一杯加入少許黃酒治療痢疾。
全草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亦有抑制作用,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或單味煎洗,或配臭梧桐葉50g煎服,可治療濕疹,稻田皮灸,還可以治毒蛇咬傷、淋巴結核、急性闌尾炎、痔瘡等。另外,馬莧菜鮮草VE的含量達0.2%,比菠蘿高5倍,有助于人體抗衰老。